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吴海珊:美好的外贸时光再也回不来了

中信里昂证券经济研究部主管斐思伟在刚刚召开的中国投资年会上表示,2014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正贡献率预计为0至0.1%。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在2014年出现继续下滑。尽管全球经济已经逐步回暖,但并没有带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在摩根士丹利对中国经济2014年的预测中,贸易的贡献率仅为0.2%,而瑞银的预估是0.1%。

斐思伟说,中国外贸在世界这个大盘子里正变得“正常化”,以前如果世界贸易增长10%,中国的贸易就会增长30%,而现在世界贸易增长10%,中国贸易也会增长10%。他预测,2014年中国会很艰难地实现5%左右的外贸增长。

花旗银行亚太地区首席分析师沈明高说,如果贸易不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那么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微乎其微。而他觉得,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希望不大。

贸易的拐点

“现在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与全球贸易关系正常化了。”斐思伟对投资者们这么描述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

斐思伟说的“正常化”,是指中国对外贸易将告别过去十年间快速增长的趋势,而和全球贸易的增长保持同步。

中国的对外贸易从2009年开始告别了快速扩张的时期。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的扩张,用斐思伟的话说,“全球贸易每增长10%,中国就会增长30%。”快速的扩张让中国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国。但从2009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并不乐观的情况。“实际上,过去的几年,外贸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负的。”中信里昂证券中港两地策略研究部主管张耀昌表示。

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不好的原因,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危机以及之后出现的经济疲软。但是,如今在全球经济增速回复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并没有随之出现明显的转向。

这也导致外资投行在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中出现了偏差。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表示,在2014年年初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中,摩根士丹利的预测是低于其他投行的平均值的,她在经过调查以及和监管部门沟通后发现,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别。有些投行预测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0.5至1个百分点,而他们认为是0.2个百分点。瑞银的预测是0.1个百分点,尽管瑞银是对经济增长预测最乐观的外资投行。

贸易的困境

或许张耀昌给出的理由更能解释,为什么在如今全球经济增长加速后,中国贸易仍不能像过去一样对经济增速的贡献达到0.5个百分点,甚至1个百分点。“在过去,欧美国家通过大量的借债来购买中国商品,但是现在欧美国家的债务杠杆率太高了,没有办法继续通过借债来购买中国商品。”张耀昌说。

当然,这种观点并不是那么无懈可击,也没有这么简单。当贸易体量达到如此大的时候,想要获得之前的快速增长本身就不容易。而“成本”被认为是中国对外贸易没有好转的关键。在美国商会对在华美国企业的调查中,成本上升是三大担忧之一。中国作为投资者目的地,在全球的排名也在下滑,无论是对美国企业的调查还是对日本企业的调查都是如此。

但是,在成本的问题上,除了中国制造本身成本上升,外部原因造成的成本上升被忽视了。

斐思伟提到一个词叫做“价格抑制”,原因就是欧美的通缩造成贸易产品的价格受到抑制。“我们看到很多全球贸易的货物指数单价,从亚洲、美国进口的耐用品价格都显示出这样的趋势,在过去两年价格都没有涨过,这也导致了名义GDP增长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都在下降。”斐思伟说。如今,美国、欧洲和日本都陷入通缩的困境。美国的核心通胀率是1.5%,欧洲低于1%,日本更是20年通缩。“通缩会抑制工资增长,而且它会为全球贸易产品的价格带来抑制的作用,对制造业比较强的国家会带来较大的影响。”斐思伟说。

美国的通缩一方面抑制了外来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也压低了本地产品的价格,缩减了与中国的成本差。对于通胀率相对较高的中国来说,制造业成本不断推升,但是产品价格却上不去。“这种情况在过去4至5年非常明显,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没有过去强的原因。”张耀昌说。

4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从3月份的8.8%降至8.7%。

贸易之外靠什么?

根据斐思伟的预计,中国对外贸易在经过一季度不理想的状况后,第二季度会有所好转。他说:“国际贸易在今年年末的时候将会有8%至10%的实际增长,中国可能会很艰难地实现5%左右外贸量的增长,还是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徘徊,包括出口价格的下降,以美元来计算。所以,今年中国外贸不会有大的增长,而且这个数字非常少。”

根据张耀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观察,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从2009年开始就已经比较少了。从2009年开始,中国经济的杠杆率大幅提升,实际上,中国经济最近五年是通过投资拉动的。“中国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贸易,这样的模式应该已经是属于过去了。”张耀昌说。

国际商会秘书长 Jean-Guy Carrier表示,中国需要重新平衡,不仅要出口,也要促进进口。

不过,斐思伟表示,未来中国进口增加的话,对中国带来的好处会比亚洲其他地区小一些。除了贸易,高端制造、服务业和促进中国国内消费,被看作是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而这些动力还没有使上力,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也在投资者中流行。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是个乐观者,他认为,中国经济不会衰弱,因为服务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比制造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多创造30%的就业机会。他认为,增速放缓的节奏会非常平稳,而且每年仍会创造出相当数量的新工作机会。